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本课生字重点词语理解并读准“僻””挚”“眸”,的读音。
2。会写六个字,重点指导书写“镶”“凝”。
3。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断句。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运用抓重点词句、朗读、背诵、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对蒲公英这种植物有什么了解吗?是啊,它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出示蒲公英图片)这就是蒲公英,种子成长以后就会离开赋予他们生命的妈妈到四处去闯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会飞的蒲公英》。
二、新授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字词,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同学掌握得怎么样。同桌间先练习读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采取开火车领读、指名读等方式,认读课文中出现的一类二类字所组成的词语。
(2)理解二类字字意
看来字音同学们掌握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看这些红色的字是我们要求会认的字,对于这些字的字意大家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讲解“盈”字的两个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挚”这个词。明确“眸”是眼睛的意思,扩充“回眸一笑”的典故)把这些二类字组成的词语一起读一遍。
(3)练习写字。
同学们看这些蓝色的字是我们要会写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想给大家提示一下。(相机指导“镶” “凝”两个字)。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边读,边认真看字形,记住所有字怎么写。
教师听写几个:杜鹃蹦跳逗留闯荡镶边不仅凝望几个词语。
2、初读课文。
字词同学们预习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老师相信这次你们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如果有问题,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指名读)
相机指导两个句子的断句
(1)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
(2)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母亲。
3、概括文章大意
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那么为了帮助所有同学理清课文的脉络,请同学们看后面的表格,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书后的表格,因为课文比较长,老师建议大家用跳读法来读。
时间“妈妈”的礼物“我”的路
小学绣着蒲公英的书包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
中学绣着蒲公英的连衣裙学校到山村的大马路
大学一句话大学的林萌小路
大学毕业一幅水彩画生活的路
5、总结文章写作顺序和线索。
你能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的顺序。同学们找得真好,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成长过程,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提到了蒲公英,蒲公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6、学习课文1—3自然段
那么在童年时蒲公英带给我哪些憧憬和希望呢,谁能把课文的第(1——3)自然节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你从这部分中读懂了什么。轻声读读前两个自然段,画一画你认为的重点词句,说说你从中都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如下:
(1)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从中看出蒲公英很美,这么优美的句子应该怎么读?(轻柔的,充满感情的)让我们试着背一背吧。
(2)我知道蒲公英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喜欢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这句怎么读,指名读这句话。
总结:是啊,同学们,小小的蒲公英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我也常常梦见自己是一朵蒲公英向着自己的理想飞翔,那么这个美丽的梦想,到底给我带来了哪些神奇的力量呢,下节课由严老师接着带大家学习。
板书:会飞的蒲公英
按时间顺序(成长过程)
以蒲公英为线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理解铺垫这一写法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四、尝试运用铺垫的手法写一段话。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领导、老师坐在这里听课,你们有什么感受?(紧张)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感受?(也紧张)对了,老师也紧张。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就是为了突出老师现在激动、紧张的心情,这种手法在写作上就叫作铺垫。
板书:铺垫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铺垫”。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课前质疑:
本课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一)要求:1、自读文段,感知文段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你从文段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组长组织,注意顺序,每人都要发言。
(二)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原文,采用去词法(把“凡是、统统”去掉),原文好在哪里?体会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英法联军的可耻!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四、毁灭前的圆明园什么样子?学习2—4自然段,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辉煌。
先把“有……有……有……”标红,让学生介绍圆明园里有什么。
然后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如,说说在“山乡村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热闹的街市”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在此基础上,对于“雷峰夕照”等学生不易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可放图片,增强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辉煌。
五、体会铺垫的作用。
……此处隐藏19553个字……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与交流)
(1)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为目的练习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生能根据相关段落说出大意即可。
第2小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大家提供的是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它们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观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第(1)中,讲的是老先生扣分以后“我”的反应。首先“我”坦诚说明自己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菌素的学员,联系自己在高原生活的经历,觉得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因为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可是老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我”扣了分,所以,“我”觉得冤枉。
第(2)是教务老师说的话,也是对老先生的介绍。“最著名”“首屈一指”“权威”等词语都说明老先生的学识之高。因此,教务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们都信服。
第(3)是老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医生要把病情和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只听导师的教导而忽视病情与病人。老先生在这里赞扬了“我”从病情和病人的角度出发,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同时也表现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医德。
第(4)是“我”在这件事情以后,在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以后,为自己确立的观念。这观念包含的就是爱自己,珍视他人生命,为保卫生命而努力!
(2)拓展与运用
本体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以“我”所见所闻的角度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位执教的老先生。文中没有写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场景,也没有说明老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道题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补白,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这位老先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现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相互补充。补白要合乎实际,不能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运用心理描写来写老先生的时候,要注意与课文中人物特点保持一致。
三、再读课文,读熟并听写课后积累。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积累,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2、预习下一课。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15〔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