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词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三、词类活用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四、重点虚词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五、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 ……此处隐藏1120个字……
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
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