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气温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气温说课稿1(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处在一个很特殊和重要的位置,它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学习新课(32分钟)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小结(2分钟)
巩固练习(8分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去哈尔滨看一看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
去海口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一叙。
但是,芳芳犯了难:听说哈尔滨很冷,海口很热,不知什麽时候去哪个地方好?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知识一起给芳芳同学,帮忙出谋划策!
(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探亲时,从出行地点的舒适度出发进行选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观察、比较,认识规律.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 全班同学(40人)分成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
2 一月和七月气温组内部以5人为一组再分成四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3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此处隐藏15466个字……>2、气温的日变化
学生总结:一天中,最高温及最低温的出现时间。
3、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海陆冬夏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年气温曲线又该如何绘制与解读呢?(注意:比较讲解寒、温、热三地年较差大小的规律)
1、手拉手做等温线游戏
2、看图3.17~3.20小组探讨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
3、看图3.18发言辩论爬山到底是越爬越冷,还是越爬越热?
4、探讨发言:我们夏天为什么上午不去游泳?什么时候又该放寒暑假呢?
5、小组活动:绘制解读3.14~3.15年气温曲线图
1、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了解世界高低气温的分布,从而引出等温线的教学。
2、气温的水平分布是低纬度气温高,为什么低纬高温的非洲山上竟有冰雪呢,从而引出气温的垂直分布。
3、由感性到理性,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冬冷夏热,那么如何科学地了解某地冷热的变化呢?让学生生活问题地理化
4、海陆冷热可结合前面同纬海陆差异解释为物理性质不同
三、总结
2分钟
左右
1、气温的分布(略)
2、气温的变化(略)
优生组长总结,教师补充订正。
锻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练习
10分钟
左右
1、完善导学案中练习
2、男女对抗问题抢答
分男女生或小组各自积分抢答
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分男女生抢答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气温的水平分布
3、气温的垂直分布
4、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气温的变化
1、平均温与温差
2、气温的日变化
3、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说课稿7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 世界的气候之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 总体设计的依据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读图观察、师生问答,分析讲授、独自归纳,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情境导入,探究规律,分析归因,学以致用”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多次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两次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环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
(四)学以致用环节,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 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