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会景物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景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导入课文。
在著名的作家巴金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2、读题、审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
二、逐段朗读,随文识字
1、指名读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随文找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应用生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景激情,顺势导入
1、厚积薄发,加强积累:应用百花园一中的比喻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作为上课口令。
2、吟诵经典,温故知新:将生字蕴藏古诗名句,复习积淀双管齐下。
3、谈话引入,课件展示日出情景,板书课题。
4、过渡:《海上日出》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巴金爷爷乘船去巴黎留学,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常常早期观看日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寄给了他的哥哥们,让他们一起领略这壮观的景象。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继续领略一下这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自由读文,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明白修辞,反问句改陈述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巧设疑问,突出主线: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默读课文,画画能体现“伟大奇观”的语句,简单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
2、集体交流,顺学而教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①“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②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③想象着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个人展示)
(2)“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3、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4、齐读最后一段,回味整篇文章。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理出思路,按顺序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结构安排是:总起----分述----总述;
写作顺序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有详有略:一六段略写,二三四五详写。
3、延伸拓展,陶醉美
太阳----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它是光明的使者,温暖的象征。尤其
是经过漫漫长夜喷薄而出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和温暖,还有奋
发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的用上“词
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
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
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 ……此处隐藏19988个字……p>(1)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2)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3)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日出的壮观美景。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受到启发。]
三、背诵课文
1.课文写得这么美,想不想背下来?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小组内背诵。
3.全班指名背诵。
四、扩大阅读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日出的文章,简单说说好在哪里。
2.各小组推荐喜欢的文章全班交流。
[意图:通过搜集,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扩大了阅读量,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巴金爷爷的其他文章阅读,可以举行一个巴金爷爷文章阅读会。
六、板书设计
日出前:浅蓝 红霞越来越亮
日出时:负 纵 升 冲 跳 射
海上日出 薄云:躲时 透过 直射 亮光
日出后: 厚云:镶 透出 出现 染成 光亮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1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把握课文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作教学辅助手段,介绍作家、作品、剧情背景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开展人物形象的对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产生审美愉悦,获得相关的戏剧知识和生活教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潘、李形象的现实意义,教育学生学会辨析社会中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社会现象,教育学生懂得做人做事要讲天地良心、仁义道德,对不幸的人要怀有同情怜悯之心。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话题引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中四大文学体裁是什么吗?以前我们学过诗歌、散文、小说,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戏剧。
(一)了解戏剧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戏剧《日出》
(二)作者简介及《日出》内容概述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三部曲”有一鸣惊人的《雷雨》、名振剧坛的《日出》、别具一格的`《原野》。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选文中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你预习好了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1、需要掌握的字词
嗫嚅(niè rú)萧条(xiāo)踌躇(chóu chú)凄(qī)楚咳嗽(sòu)狞(níng)笑
爆发(bào)岂有此理(qǐ)半晌(shǎng)存蓄(xù)瞅(chǒu)庶务(shù)
2、课文内容的了解
(1)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
(2)这几个人物之间有哪几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竞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四)视频欣赏,分角色朗读精彩段落(p61其实,事情很p63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合作探究
1、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了三条什么样的出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这三条根本不是出路,而是把黄省三逼上绝路)
2、从这一节戏剧冲突中看,黄省
三、李石清各有什么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的三条出路,表现了他的狠毒、阴险、没有人性。
黄省三的一次次恳求、辩解则表现了他的懦弱、无能、爱面子、胆小怕事,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
3、片段中人物语言有时欲言又止,耐人寻味,你能补充下列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吗?试体会其好处。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
②您说,要我去——(偷)潜台词
一种特殊的台词。潜:隐藏。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人物所要表达的真意,常常起到“言外有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使用潜台词的好处:使人物语言耐人寻味,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吸引观众。
(五)拓展延伸
在《日出》第四幕中黄省三被迫自杀,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潘月亭无情解雇,成为又一个“黄省三”。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更深刻的表现潘月亭的之流的冷酷残暴,从而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金钱关系,让人们清楚的认识那个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六)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这篇课文描绘了下层劳动者的饱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吃人的罪恶本质,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结合相关语句自己分析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用心
爱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