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调查报告1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林州市南乐县灵宝市等12个县渊市冤区1206位城乡居民的调查从基层文化场馆建设及公众使用情况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及公众参与情况等角度分析河南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引导公众合理文化消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支持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建设提出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要求,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了准确掌握河南省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情况,我们于20xx年底,选择河南省的林州市、南乐县、灵宝市、兰考县、永城市、舞钢市、淮阳县、巩义市、淅川县、焦作市解放区、洛阳市涧西区、漯河市郾城区等12个县(市)区,开展随机电话访问,最终获取有效样本1206个,其中,城镇居民655个、农村居民551个,在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一基层文化场馆建设及使用情况
1.公众对当地公共文化场馆位置的知晓率和光顾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48.3%的公众知道所在县(市)区图书馆具体位置;知道所在县(市)区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位置的公众比例为39.3%;知道所在街道(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位置的公众比例为28.0%;知道所在社区(村)的文化活动室的公众比例为37.0%;对各类文化场馆位置均不知晓的比例达30.8%。针对知晓文化场馆位置的公众,我们进一步询问其最近一年光顾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光顾过所在县(市)区图书馆的比例最高,为38.3%;第二是所在社区(村)的文化活动室,比例为28.1%;第三为县(市)区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比例26.6%;街道(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光顾率为22.6%。还有42.1%的受访者表示,虽然知道位置,但最近一年没有去过以上各类文化场馆。
2.公众对当地文化场馆交通便利度
开放时间人员服务等软硬件设施满意率较高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年内去过身边公共文化场馆的受访者中有96.7%的表示这些场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在交通便利方面,近一年内去过身边的公共文化场馆的受访者中,有78.6%的受访者表示去这些场馆交通方便,有17.7%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方便,仅有3.7%的受访者表示不方便。在文化设施开放时间便利方面,近一年内去过身边的公共文化场馆的受访者中,有75.6%的受访者表示开放时间方便,有20.9%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方便,只有3.5%的受访者表示不方便。对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的服务(如态度、专业化水平)方面,回答“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7.1%和30.6%,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为2.3%。在文化设施面积和设备数量方面,有50.5%的被访者认为够用,有34.3%的被访者认为基本够用,另有15.2%的被访者认为不够用。
二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及参与情况
1.公众对各类文化活动参与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年内,74.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的社区/村开展过广场跳舞、打太极拳、扭秧歌等文体娱乐活动;50.1%的受访者表示开展过电影放映活动;表示开展过戏剧、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比例为44.6%;另有26.8%的受访者表示开展过书画展览、摄影展等文化活动。仅有13.5%的受访者表示以上各类文化活动都没有举办过。在开展过的文化活动中,群众参与率最高的是广场跳舞、打太极拳、扭秧歌等文体娱乐活动,参与率为64.1%;第二是电影放映,为42.4%;第三是戏剧、音乐会等文艺演出,为31.4%;书画展览、摄影展等活动的参与率为18.7%。另有21.0%的受访者表示各类文化活动都没有参与过。
2.文化相关部门对当地文化活动的指导率较低
有切身感受的受访者(参与或知道开展广场跳舞、打太极拳、扭秧歌等文体娱乐活动的受访者)中,40.6%的受访者表示本地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如广场跳舞、打太极拳、扭秧歌等,有当地文化馆或相关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组织或指导过,36.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与组织或指导过,都是群众自发的,还有22.5%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
3.地域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公众感知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最近一年,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在社区/村开展一些有本地特色活动的受访者比例为40.2%,表示从未开展过的比例为45.1%,另有14.7%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
4.公众对当地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整体评价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57.1%的受访者表示当地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整体情况好,认为一般的比例为29.5%,认为很差的比例为13.4%。
三改进和提升河南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河南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基层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基层文化场馆的面积和设备数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群众对公共文化场馆的需求,广场跳舞、打太极拳、扭秧歌等文体娱乐活动群众广泛开展,基本满足了基层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但是,调查也暴露出“文化场馆重建设、轻运维”“群众性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部门指导缺位”“地域特色文化活动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对下一步河南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升建议如下:
1.不断充实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提供更加便利的开放时间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活动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公众不知道所在地各类文化场馆位置,知晓文化场馆位置的公众中超过四成最近一年没有去过所在地的各类文化场馆,综合这两个数据,各类文化场馆公众受益率(最近一年内去过文化场馆,享受过相关服务)为40.1%,处于较低水平。访问中,受访者提及“文化场馆书籍、报刊等传统印刷资料多,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少”“自主学习多,专家授课或者指导活动少”“作品展览多,现场创作或者互动指导活动少”等问题,受访者感觉场馆里没什么吸引他们的资料和活动,所以光顾率低。另外,相当数量的受访者抱怨场馆开放时间不合理,目前多数场馆开放时间是“朝九晚五”,能开放到晚上7点已经是凤毛麟角,但是大多数上班族都是下午6点才下班,时间不对接。由此可见,基层文化场馆需要不断充实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多提供群众喜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积极邀请专家开展指导和现场教学活动,以提高群众对文化场馆的光顾频率。另外,针对不同人群工作特点,提供更加便利的开放时间,提高公众 ……此处隐藏19728个字……可无18.5% ,说到底我也不知道是些什么的占6% 。认为上网对专业学习有帮助的占37.8%,认为很有帮助占12.6%,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25.2%,只有24.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不利。具体到上网中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帮助时(可多选),60.3%的学生认为上网后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有51.6%的学生认为丰富了信息交流方式,有31.6%的学生认为更有利于自己更全面看待问题,有29.5%的学生认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1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更深入思考各种问题。让学生估计网上获取的信息量占自身已有信息的几成时,52.9%的学生认为占20%左右,28.4%的学生认为占20%-40%,认为占40%-50%的有12.7%,认为占50%以上只有5.7%。
(一)正面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共享与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
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在“你认为网上有你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吗”的问卷中,回答:有很多的占75%;有一些的占25%;没有人认为没有。又,在“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途径”的问卷中:找同学商量占33%;上网求助占63%;自己独立解决占4%。这一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封闭的,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总多多少少有些顾忌。而网络正好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大学生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4、网络为大学生指导就业,描绘事业蓝图
如今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越来越困难。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大学生极其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时候,网络就充当了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尚方宝剑。网络不仅信息量大,功能完备,而且保证所有新的就业信息在一小时内完成真实性、合法性验证并上传。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点击浏览、比较总结,同时网络招聘范围广信息量大,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从网上浏览企事业单位的背景和详细资料及发展演变情况,比现场招聘了解到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要全面辩证。在“你上网的内容有哪些?(多选)”的问卷中,回答:“聊天交友”96%;“搜索所需资料”88%;“看新闻及评论”60%;“在线看电影”72%;“在线玩游戏”36%;看招聘信息12%。
(二)负面影响
凡事有利必有弊,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网络的开放、自由和社会化,使得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沉迷网络、网络游戏上瘾,生活过分网络化等等)。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小心翼翼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使得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都不敢流露真情实感,而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安全且隐匿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学生们既想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于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大学生只满足精神需求而脱离现实的现象出现。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得到认同与满足,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有了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相比之下,对现实产生了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2、网络可能使大学生思维狭隘化、被动化
现实世界是包罗万象的,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
大学生对这社会的认识,往往是仅仅在接收他人给出的信息和观点,而并没有充分地消化和体会,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缺乏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问题和现象的锻炼,这必将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的片面化和被动化。
3、大学生溺网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不足,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在问卷“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中,回答:1小时以下占25%;1-2小时占37.5%;2-5小时占29.2%;5小时以上占8.3%。结果表明长时间上网的人虽占少数,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溺网的现象的存在。
4、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个人的信息有很大的隐蔽性。这样的隐蔽性使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与人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故此不少大学生在网上谎话连篇,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淡化法纪观念。部分大学生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弃伦理道德于不顾,自由发布一些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表现自我能力的卓尔不凡,不惜作出破坏他人数据信息系统的违法行为,造成大学生“互联网犯罪”的事件。
文档为doc格式